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

[复制链接]

117

主题

117

帖子

95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5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 15:1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编辑: 卿本佳人 时间: 2011-12-12 14:13 快抢沙发分享 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写得十分透彻,读透它就读透了人生!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北京代还信用卡国,自身“赴火而死”。为什么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了普希金的伟大,因为我们都很喜欢他的那个《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那个丑陋的老太婆,最初只不过想要一个新木盆。第一个愿望被满足之后,第二个愿望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胃口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仍旧只有一只旧木盆。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里所说的商鉴,究竟要我们鉴什么?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双筷子或一只木盆。只是大坝一旦决了口,洪水便会一泻而下。看一看那些贪官,只要收了第一笔贿金,以后的事便不由他了。只是,人的意志力是多么薄弱。一旦坐上权力的交椅,有几个人能拒绝这第一次?其二,整个过程是“进行性”的。“进行性”一词是我从医学书中借用来的。像癌症,就是进行性的。不断地发展,不会中止,也不会逆转,一直进行下去。殷纣王身边,虽有比干和萁子这样的贤臣,却无法劝阻他。依靠臣下的劝阻来制约至高的皇权,其有效性显然不足。所以,事态的发展有其必然性。其三,“其亡也忽焉”。《左传,荘公十一年》:“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里的“忽”字,意为迅速,突然。洪水溃堤,转瞬之间,一泻千里。李自成打进北京,一生事业达到巅峰。由巅峰而至于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转瞬之间。殷纣王之后,两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陈胜、王莽、陈后主、隋炀帝、黄巢、朱温、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蒋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殷纣王,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国之君,他给后人留下了什么?留下了两个字,“殷鉴”。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毛泽东提起“其亡也忽焉”这样的历史规律,因此,有人将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有七种方法灭吴,应当很有智慧,却遭了勾践的毒手。此前,范蠡曾规劝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范蠡之智,显然高过文种,终能免于一死。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能够吟诵《大风歌》的汉高祖,也是小鸡肚肠。依赖韩信的军事天才,夺得天下。原说是与韩信“共天下”的,后来非但不“共”,还要了韩信的命。倒是张良聪明绝顶,托言辟谷,躲到深山里去。刘邦一死,张良的辟谷秀也就谢了幕,照旧吃饭。说到杀功臣,狠毒莫过于朱元璋。当年帮他打天下,战将如林。后来朱棣南下,朝廷居然派不出得力将领去带兵。幸好不是北边的蒙古人打过来,否则朱姓的江山,传到第二代也就败了。赵匡胤说,“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得了天下,却又睡不着觉,夜夜失眠,竟为何事?天下汹汹,想要南面为王的野心家何其多。就是咱自家,当年“黄袍加身,”不也是个野心家?如此说来,野心家就睡在我们的身边。老是疑神疑鬼,睡不好觉,搞得神经衰弱,以为真是狼来了,于是起了杀心。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世人无论是谁,只要坐(抢)到这个位置上,总会不由自已这样去想。原本抢来的东西,难保不被别个抢去。所以,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上海代还信用卡不断重演,是完全符合逻辑的。文革时期,我是一个逍遥派,一个观棋不语的看客。看来看去,看得多了,心里就非常佩服范蠡这个人。那些造反派,开始时受压,可怜兮兮的。后来得势,内部就分为许多派别,彼此争斗不休。几乎没有例外,一旦外部的压力消除,内部立刻就分化。人为什么会是这样,患难易共,富贵难同?现在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几个人合伙共同创业。开始的时候,兢兢业业,在艰苦环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齐心协力。一旦家大业大,有了丰厚的利润,就会生出异心。彼此猜忌、龃龉,终至于分道扬镳。难道人的天性就是这样?后人把范蠡的这个定律表述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第三定律——包围定律诸葛亮说亲贤臣,远小人,但小人却更善于“包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论及天下兴亡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臣和小人,虽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灭亡,国家的劫难,往往与他们有关。《史记》中有《佞辛传》,《汉书》中有《佞传》,《新唐书》及其以后的《宋史》、《元史》《辽史》、《明史》等正史中都有《臣传》。臣在历史中的地位,史家不敢忽略。“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这就是包围定律。包围者不仅有臣小人,还有女人,像妲己、褒姒、以及文学中的白骨精。虽说“女色亡国”论是不对的,但坏女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将一块磁铁投入沙堆中,磁铁表面便会粘上些许铁屑,磁铁吸引铁屑,是因为存在磁场。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于是就有了“包围”。包围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中国,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一个皇帝周围,有三宫六院,无数的宫女(唐朝后宫宫女最多时可达数万人),无数的太监,无数的虎贲勇士,还有皇亲国戚,文臣武将。千军万马,铜墙铁壁,把一个“寡人”包围在当中。寡人心里高兴,就要走出去巡视。但即便他真的走到了田间地头,也得不到真实。因为“下面”的人熟谙蒙骗之术。一切场景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滴水不漏,皆大欢喜。鲁迅先生认为,“猛人倘能脱离包围,中国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围新论》,讲述“包围脱离法”。“然而终于想不出好的方法来”。我那时就很悲观,鲁迅也如范蠡一样,是中国最聪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后来听说瑞典首相出门不带警卫,上班乘公交车。心想,答案就在这里了,包围是可以打破的呀。第四定律——敌戒定律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毛泽东对这篇短文推崇备至。毛泽东一生,空前绝后,以他的眼光,审视历史,何以对这篇短文情有独钟?古人治国,由大乱到大治。毛泽东治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把整个中国搞得如火如荼,水深火热。毛泽东的斗争哲学是否与《敌戒》中宣示的哲理有某种契合?千年大树,其里皆空。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历经几千年,早已完全腐朽了。比较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大陆,自罗马帝国以后,列国争雄,就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总有打不完的战争。一个国家,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励精图治。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主旋律是竞争。西方的政治、哲学,市场经济,都强调竞争。在他们的电影、游戏中,充斥着激烈的争斗场面。我国的历史与欧洲完全不同,自秦统一以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是一国独大的局面,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可以与这个中央帝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未闻边塞号角,但见歌舞升平。自秦以后,皇朝的历史,一代不如一代,整个社会的精神处于退化之中。正是这种历史环境长期地作用,使中国人鸩於安乐,不思进取,怯懦畏葸,麻木不仁。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把他造成鞭炮,用于喜庆娱乐之中。西方人却把他造成武器,使人类的战争由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当今世界,美国人横行天下。是三次大战(两次热战一次冷战)造就了美国人之“横”。中国人讲究“中庸”,讲究“和为贵”,这是我们的哲学,我们的传统。热爱和平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条件是不会有别个打进来,亡了国。我不是法西斯式的好战分子,对于阶级斗争那一套更是深恶痛绝。但我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唐山信用卡取现。”我们中华民族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克服我们千年之惰性,振奋民族精神,从容面对当今世界的挑战和竞争。梁启超鼓吹《少年中国说》,“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霹雳之声,撼人心魄。第五定律——朋党定律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党(派)争”持续不断。西汉有外戚、宦官作祟,东汉有清议党锢,魏晋南北朝有士族门阀,唐有刘李党争,宋有“元祐党人碑”,明有东林党、宣党、崑党,清有帝党、后党,国民党内有黄埔系、cc系、政学系等。各朝各代,都有朋党、帮派,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历史现象。朋党现象,有其社会根源。中国传统社会的最大特点是,他是一个宗法社会。一部《红楼梦》,其隐含的意义,不是什么反封建。《红楼梦》用一个凄绝动人的爱情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宗法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特点。荣宁二府,是一个大的(宗族)家族。像一棵大树,有主干和旁枝。“亲不间疏,后不僭先。”有规有矩。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互相倚持,结为势力。更有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彼此回护。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盘根错节。只有明晰了其中的脉络,才算真正读懂了《红楼梦》。中国宗法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盘根错节。一个人立于社会,并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亲戚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徒)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帮会关系、同志(道)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构成了一个人的社会资源。聪明的人,运作得好,前途无量。无论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能见到中国人在忙着拉帮结派。像一个个勤奋的蜘蛛,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网络。网络越大、越结实,捕获就越多。现在说打贪官,须先搞清楚,贪官后面的保护伞有多大,前后左右铁杆关系有多硬。否则贪官打不到,反倒捅了个马蜂窝。对于中国的朋党现象,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褒贬不一。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结党营私”。宋朝欧阳修却认为,“小人无朋(党),惟君子则有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许多人对此十分忌讳,刻意回避,讳莫如深。其实大可不必。像毛泽东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公开承认,“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倒是日本人比我们痛快,他们的政党内部就分为不同的派别,公开活动,堂而皇之。这是日本国内政治的一大特点。第六定律——黄宗羲定律所谓“黄宗羲定律”是由秦晖先生依据黄宗羲的观点而总结出来的某种历史规律。内容是关于“帝国千年以来”通过“并税式改革”解决“农民负担问题”。历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过“并税”的方式减轻农民负担。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农民的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倒愈益加重。黄宗羲称为“积累莫返之害”。依常理来看,是有些奇怪。像王安石这样的改革家,诗文写得极好,富有智慧,怎么也会犯一些不断被重复的简单的错误?中国的农民对此有他们自己的解释。在农村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上面的经是真经,都是下面这些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经念歪?考其原因有二。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会念经;二是和尚故意要把经念歪。我以为后一种情形居多。吴思先生在其《血酬定律》一书中提到明朝官员的薪俸太低,其各项必要的支出加在一起高过俸禄的收入。吴先生认为,与其他各个朝代相比,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最低的。明朝官员俸禄虽低,尚有俸可领,而在王莽时期,官员们从朝廷中领不到钱,俸禄为零。读史读到这里,觉得十分有趣。不给官员发薪,难道让他们去喝西北风?自古有喝西北风的老百姓,未见有喝西北风的官员。结果是王莽时期的官员却因零俸禄政策而大发其财。既然朝廷不给发薪,他们只好自行解决,正好有了借口,可以理直气壮,大肆搜刮。在我们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时,经常碰到的一种情形是,“两头热,中间凉。”中间热不起来,自有其道理。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每个人都努力要保持自己的生命。这“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本动力。Selfpreservation,一个很好的词,每个人都会Selfpreservation。我以为,既然每个人都会elfpreservation,官员们的Selfpreservation也是自然的,无可非议。为甚麽和尚要把经念歪?为甚麽中间热不起来?皆因为中间的官员们认为改革不利于他们的Selfpreservation。要Selfpreservation的官员去为供养他们的农民减轻负担,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悖论。在这个悖论中,最关键的是农民和官员之间的供养关系,假如去掉这种关系,悖论就不能成立。或者,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由中央财政给官员们以补偿,两方都不吃亏,“中间”也就没有道理再凉下去。王安石的变法,十分缜密,像“青苗法”之类,仔细阅读其内容,确实为农民考虑得十分周全。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样的殚精竭虑,最后却惹得民怨沸腾。是各级官员和胥吏在其中做了手脚,捣了鬼,把一件好事搅成一塌糊涂。吴思先生所说的“潜规则”,正是官员胥吏们的捣鬼之术。官员们捣鬼有术,他们不仅有“潜规则”,有时更是肆无忌惮,毫无规则,随心所欲。如老百姓所说,“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这里说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和尚要吃饭,一个是和尚会打伞,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和尚要吃饭是正常的,也是正当的,不给他们吃饭,或吃不到好饭,他们就会去“打伞”。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次变法,成功的不多。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执行难”。好的法律,好的政策,到了中下层官员手里,常常会走了样。批评者常常把矛头指向中下层官员。我以为虽然是中间环节出了问题,根源却在上面。表面上是一个“执行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设计问题。设计一个好的政策(比如说“青苗法”),同时也应配备一个好的“路线图”。在这个“路线图”中,必须把“和尚要吃饭问题”与“和尚会打伞问题”列入日程。不考虑并重视“和尚”问题,好的政策就只是空中楼阁。或者我们说,一个好的设计师,要想把他设计的好政策付诸实施,顺利推行,必须首先把“和尚”安顿好,否则,“黄宗羲定律”就会不断重演。第七定律——五世而斩定律1856—1860年,太平军两次打破围困天京的清军江南、江北大营,取得大捷。有人说,虽然打了胜仗,但客观上却帮了清廷的忙。何以这样说?驻守江南、江北大营的是清廷“精锐”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绿营兵“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八旗兵则更为腐败无能。两营溃败,湘军成为清廷主力,形势急转直下。当年八旗兵入关,真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只凶猛的老虎后来为什么会变成如此熊样?富贵人家,总是难以持久,是中国历史的规律。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个有本事的君子,得了个好位子,挣了一大份家业,想把他千秋万代的传下去。但“五世而斩”,君子的梦想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击碎。老百姓的说法,更加令人扫兴。他们说,“富不过三代”。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贫与富,是在不断地转换。也许这是一种自然的调节,自然的公正。为什么富者不能恒富?富贵人家之所以会出败家子,我以为原因有四:一曰“骄”。八旗兵入关,满人成为统治阶级,拥有特权。八旗子弟一不务农,二不做工,对汉人有强烈的优越感。由“骄”而“横”,一些贵胄子弟仗恃父兄的特权,在社会上横行霸道,欺男霸女。红楼梦中的薛蟠,打死人命,抢了丫头,扬长而去。古代法律,不仅“刑不上大夫”,亦且“刑不上大夫之子”。二曰“奢”。八旗兵入关,大肆掳掠。许多人在战争中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西方人拥有了财富,会把他变为资本,不断增值。我们中国的富人比较缺少这种进取心,尤其是一些新贵,有一种暴发户心态,喜欢彼此攀比,讲排场,一掷千金。像“石崇与王恺争豪”这样的事,是一种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生于锦绣丛中的富家子弟,耳濡目染,他们的攀比和挥霍,更是青出于蓝。惟其如此,才有了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三曰“淫”。古人告诫我们,“富贵不能淫。”此处“淫”字之义,乃是迷惑与放纵。之所以有这样的告诫,是因为富贵能迷惑人,使人放纵。通常我们说,饱暖思淫欲。或者像现在人们所说的,男人有钱就学坏。有钱会使人们产生更多的欲望。外部世界又充满了各种诱惑。内部的郑州信用卡套现欲望碰到外部的诱惑,两者一拍就合。已经成熟的男人尚且无法抵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小孩子的自制力如何比得上男人?四曰“逸”。“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句话流传很广。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帮我们进入好大学,帮我们安排好工作,帮我们步入上流社会,过安逸生活。但好爸爸也有副作用,他使我们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旦失去了好爸爸,美丽的象牙塔便会轰然倒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富人,富人子弟如何承继父业,已成为一个问题。解决富家子弟问题,我们的学者开出药方来是四个字,“加强教育”。像美国人,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尊精神。据说他们那边百万富翁的孩子也会利用假期去打工挣钱。一些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不是什麽教育问题,他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成都信用卡套现。正是那样的社会,那样的传统,生出那样的孽障。富家子弟,骄奢淫逸,根本是一个社会问题。有晋人撰文说,某晋商家业兴盛达两百年,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定律。家业延续两百年,确实了不起。但两百年后又如何?“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第八定律——权大欺主定律这个题目是我从一本题为《蒋党》的书中看来的。书中说,清末权臣袁世凯,为大清帝国送了终,人称“权大欺主”。蒋介石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其“御下之术”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个派别和山头(黄埔系、 cc系、政学系)相争,各派彼此争斗、钳制,需从蒋那里寻求支持,于是蒋超越各派之上成为无法撼动的最高领袖,云云。(早年读过的书,印象十分模糊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有一个难解的结始终困扰着历代的政治家,那就是“权大欺主”。历史上“权大欺主”的事屡见不鲜。楚成王儿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杀;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西汉末有王莽篡汉;晋有“八王之乱”;三国时期有曹操、司马昭擅权;隋有杨广弑父杀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黄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难”之变等等。在封建皇朝,存在着两种大搏弈。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皇储(太子)之间,另一种博弈发生在皇帝和权臣之间。皇帝和皇储,亲生骨肉,也会为了权力生死相搏。虎毒尚且不食子,帝王家庭内,却会上演父(母)杀子,子弑父,或兄弟相残的惨剧。皇帝和权臣间更有说不尽的恩怨。“君臣一日百战”,君权和相权较力,外戚或宦官擅权,朝堂和皇宫从来都是权术和阴谋的演练场。皇储和权臣是中国历史上最危险的人物。说他们危险是因为他们存在的本身就是对君王权力的威胁,他们自身也因此时刻处于危险之中。这种危险状况有时会演变成危机,甚至发生大的动乱。如何防止“权大欺主”是中国古代政治学最大的课题之一。我的专业是《园艺学》。我们有一个名词叫顶端优势。当一棵大树中心干上的分枝高过中心干时,其生长势会强於中心干,最终取而代之。取而代之,是因为“生长势”的对比发生了变化,终于成为“强枝弱干”。在帝国的朝堂上,当帝王与臣下“权势”的对比发生变化时,也会有“取而代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一样,对优势地位的竞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我想人群之中心生羡慕的应当不止是这两人。人们常说,“打江山,坐江山。”何谓“坐”?“坐”就是享用。把一个大饼送给一个饥肠辘辘的穷汉,穷汉会“享用”赐给他的美食。一个皇帝,他所“享用”的并非一个大饼,皇帝打下了“江山”,他“享用”整个国家。无数美女,多少美丽与温柔,还有各种奇珍异宝,山珍海味。这样的“享用”,怎不令世人羡慕?现时的人把权力叫做“公共权力”,认为“主权在民”,古代人的观念则完全不同,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芸芸众生只不过是一群驯顺的绵羊,皇帝和官吏执长鞭鞭笞天下,他们是牧羊人。一切权力归于统治者,是统治者的私有物。正是这种权力私有的特性,导致了无休止的争夺。象是一个金苹果,被众人抢来抢去。“高才捷足”者从血泊中抢到它,然后“坐天下”,享用整个国家。西方资本主义也有争夺,他们争夺的是金钱,物欲横流,我们称之为“拜金主义”。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更看重权力。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我将其称为“拜权主义”。人们常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人之欲望,难道仅仅只有食欲和性欲?**时期,我感受到人世间还有一种欲望,超越食欲和性欲。那样的饥渴,那样的迫不及待,那样的不顾一切,那样的不知羞耻,那样的不择手段,那样的心毒手狠,心心所念,只是为了权力,这就是“权欲”。人世间居然会有这种东西,如此强烈,令我惊奇,古代权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两者叠加,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血腥的连续剧。还有一种原因导致“权大欺主”,有人将其称为“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左传》云“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这句话,清晰地勾勒出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一级压一级”,形成一种压力—稳定结构。整个系统的稳定,取决于压力的梯度,越往上去,压力越大,权越重。根据韩非子的学说,处于这种压力结构最上端的君王,必须具有一种强大的“势”(以势压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势”,整个压力系统就会崩溃。一般开国的君王,熟谙权术,具有铁腕,拥有某种强“势”,下面的人摄于其“势”而不敢有非分之想。这种铁腕和强“势”,在其后人那里却难以为继,甚至出现像晋惠王这样昏聩的白痴,或像溥仪这样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强“势”荡然无存,于是出现“强枝弱干”,“权大欺主”,“取而代之”。“权大欺主”是封建社会始终没有解开的一道难题。第九定律——皮毛定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写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变成了“毛”。“毛”是个什么东西,有一股腥膻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么会是“毛”?秦之前,文人们曾经有过一段美好时光。他们负笈而行,周游列国,天马行空,十分浪漫。那时的人,他们“笈”中装着的那份精彩只属于他们自己,独一无二。他们背负着它,走遍世界。他们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说服全世界。他们的思想像凌空而过的天马,高远而神奇。诸子百家,(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清泉汇集之处,是大海,激荡澎湃。秦以后的文人,他们的“笈”中只有先人的经书和教义,他们整日诵咏的是别人思想的片断。文人们没有了思想,失去了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干涸了。天马没有了,只剩下一些依附于皮上的随风抖动的“毛”。文革时期,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正在思索和撰写一篇真正具有“独立见解”,与别人观点完全不同的大块头文章。我问他,“林彪说,我们这么大的国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说,所有人的思想,都要统一,最后只能有一个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你现在不讲统一,反倒要独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如果说你写文章是要阐释某人的思想,那叫什么独立见解?”朋友甚感迷惑,终于没有写完他的“大块头”文章。秦始皇时代,确实有过一些活的不耐烦的文人,他们执着于“自成一家”,不肯统一,后来都被秦始皇送到“坑”里去了。自那以后,文人们都学了乖,知道“坑”的厉害,自觉地维护“统一”,不再闹独立性了。林彪的话,含有某种哲理。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固执己见,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百人百性,众说纷纭,岂不是乱了套?千人敲锣,一锤定音。没有这一锤定音,千面锣只会敲出杂沓之音。我以为秦始皇统一中国,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统一了中国人的思想。不过,这件事的难度相当大。“车同轨,书同文,”做起来并不难。而要把这些十分固执的文人的思想统一起来,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难奏其效。但秦始皇的做法过于血腥,后人诟病甚多,称其为“霸道”。到隋唐时代,使用的方法就先进得多,不再用“霸道”而改用“王道”。如果说秦始皇采用的是“大棒”政策,唐代以后则更多采用“胡萝卜”政策。应用科举的方式,使那些出身于豪门或是寒门的士子们都有了进身之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甚於焚书。”说的就是这种“胡萝卜”政策的有效性和先进性。无论“大棒”还是“胡萝卜”,都只是外因。使知识分子变为“毛”的还有其内因。有人说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我以为这种说法并不准确,至少在我们中国不可以这样说。如果要用社会的良心去定义知识分子,中国文人的大多数都会被排除在外。许多人不喜欢“文人”这个词,甚至以为他是一个贬义词。把“文人”的“文”去掉,他和普通的人就没有甚麽大区别。一样的有七情六欲,一样的要食人间烟火。治国者为他摆下了盛宴,有“颜如玉”、“黄金屋”、“千盅粟”,他们怎可拒绝?自然就会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忠心。这是顺理成章的。当然,文人与普通人还是有一点区别,他们的功利心比普通人更为强烈。这些都是文人变“毛”的内因。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这种变化缘於一种不可抗的力,所以成为一种规律。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千年不改,万人一律,没有哪个可以逃脱。举国一致,只有一个思想,欧洲人没有做到,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是很值得骄傲的。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对于我们的成绩也须一分为二。知识分子都变成了“毛”,依附於“皮”之上,当然很好。只是要从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产生出像洛克、卢梭这样的思想家以及像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家,决无可能。晚清以后的落后与挨打,似乎也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来源)
編輯: 卿本佳人 時間: 2011-12-12 14:13 快搶沙發分享 中國歷史上千古不變的九大定律,寫得十分透徹,讀透它就讀透瞭人生!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隻能與山珍海味相配。吃瞭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國內滿足不瞭,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他擔心。”(馮夢龍)果然,紂王“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益收狗馬器物,充仞宮室。……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百姓怨而諸侯叛,亡其國,自身“赴火而死”。為什麼事態會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發展下去?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已經知道瞭普希金的偉大,因為我們都很喜歡他的那個《漁夫與金魚的故事》。那個醜陋的老太婆,最初隻不過想要一個新木盆。第一個願望被滿足之後,第二個願望接踵而來。一個接一個,胃口越來越大。最後的結果,仍舊隻有一隻舊木盆。世人的貪欲,不都是這樣?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沒有止境的。君王的貪欲,更為可怕,因為他擁有無限的權力,沒有人可以阻止他。《詩》雲,“商鑒不遠,在夏後之世。”這裡所說的商鑒,究竟要我們鑒什麼?其一,一定不能有“第一次”。第一次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一雙筷子或一隻木盆。隻是大壩一旦決瞭口,洪水便會一瀉而下。看一看那些貪官,隻要收瞭第一筆賄金,以後的事便不由他瞭。隻是,人的意志力是多麼薄弱。一旦坐上權力的交椅,有幾個人能拒絕這第一次?其二,整個過程是“進行性”的。“進行性”一詞是我從醫學書中借用來的。像癌癥,就是進行性的。不斷地發展,不會中止,也不會逆轉,一直進行下去。殷紂王身邊,雖有比幹和萁子這樣的賢臣,卻無法勸阻他。依靠臣下的勸阻來制約至高的皇權,其有效性顯然不足。所以,事態的發展有其必然性。其三,“其亡也忽焉”。《左傳,荘公十一年》:“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這裡的“忽”字,意為迅速,突然。洪水潰堤,轉瞬之間,一瀉千裡。李自成打進北京,一生事業達到巔峰。由巔峰而至於落荒而走,大起大落,也在轉瞬之間。殷紂王之後,兩千多年,有周幽王、秦二世、陳勝、王莽、陳後主、隋煬帝、黃巢、朱溫、李煜、李自成、洪秀全、蔣介石等,“其亡也忽焉”,何其多。殷紂王,這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昏君、暴君、亡國之君,他給後人留下瞭什麼?留下瞭兩個字,“殷鑒”。無法節制的權力無限膨脹的貪欲=殷鑒不遠。黃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窯洞中向毛澤東提起“其亡也忽焉”這樣的歷史規律,因此,有人將這個定律稱為“黃炎培窯洞定律”。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越王勾踐,為報仇雪恨,臥薪嘗膽,精神非凡,但他的個人品質卻非常糟糕。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幫他籌劃大計的兩個功臣,成就大業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跑。殺文種的時候,勾踐說:“你教我滅吳七種方法,我用瞭其中三種就滅瞭吳國,你那裡還有四種,把它帶到先王那裡去吧。”有七種方法滅吳,應當很有智慧,卻遭瞭勾踐的毒手。此前,范蠡曾規勸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范蠡之智,顯然高過文種,終能免於一死。兔死狗烹這樣的事,歷史上不斷地重演。能夠吟誦《大風歌》的漢高祖,也是小雞肚腸。依賴韓信的軍事天才,奪得天下。原說是與韓信“共天下”的,後來非但不“共”,還要瞭韓信的命。倒是張良聰明絕頂,托言辟谷,躲到深山裡去。劉邦一死,張良的辟谷秀也就謝瞭幕,照舊吃飯。說到殺功臣,狠毒莫過於朱元璋。當年幫他打天下,戰將如林。後來朱棣南下,朝廷居然派不出得力將領去帶兵。幸好不是北邊的蒙古人打過來,否則朱姓的江山,傳到第二代也就敗瞭。趙匡胤說,“吾終夕未嘗安枕而臥。”得瞭天下,卻又睡不著覺,夜夜失眠,竟為何事?天下洶洶,想要南面為王的野心傢何其多。就是咱自傢,當年“黃袍加身,”不也是個野心傢?如此說來,野心傢就睡在我們的身邊。老是疑神疑鬼,睡不好覺,搞得神經衰弱,以為真是狼來瞭,於是起瞭殺心。這是一種思維定勢,世人無論是誰,隻要坐(搶)到這個位置上,總會不由自已這樣去想。原本搶來的東西,難保不被別個搶去。所以,歷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斷重演,是完全符合邏輯的。文革時期,我是一個逍遙派,一個觀棋不語的看客。看來看去,看得多瞭,心裡就非常佩服范蠡這個人。那些造反派,開始時受壓,可憐兮兮的。後來得勢,內部就分為許多派別,彼此爭鬥不休。幾乎沒有例外,一旦外部的壓力消除,內部立刻就分化。人為什麼會是這樣,患難易共,富貴難同?現在這些做生意的人,若是幾個人合夥共同創業。開始的時候,兢兢業業,在艱苦環境中共同拚搏,尚能齊心協力。一旦傢大業大,有瞭豐厚的利潤,就會生出異心。彼此猜忌、齟齬,終至於分道揚鑣。難道人的天性就是這樣?後人把范蠡的這個定律表述為,“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自古患難易共,富貴難同。”第三定律——包圍定律諸葛亮說親賢臣,遠小人,但小人卻更善於“包圍”。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論及天下興亡之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臣和小人,雖為人所不齒,但他們在中國歷史上卻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滅亡,國傢的劫難,往往與他們有關。《史記》中有《佞辛傳》,《漢書》中有《佞傳》,《新唐書》及其以後的《宋史》、《元史》《遼史》、《明史》等正史中都有《臣傳》。臣在歷史中的地位,史傢不敢忽略。“指鹿為馬”的趙高,“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禍國“六賊”童貫、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檜,兩面三刀的嚴嵩,無法一一列舉。若能把他們聚集攏來,可以排列成大軍,浩浩蕩蕩。隻不過,這隻大軍不能用來上陣殺敵,他們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圍”。魯迅先生說,凡是“猛人”,“身邊便總有幾個包圍的人們,圍得水泄不透。”結果,“是使該猛人逐漸變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趨勢。”“中國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圍。”這就是包圍定律。包圍者不僅有臣小人,還有女人,像妲己、褒姒、以及文學中的白骨精。雖說“女色亡國”論是不對的,但壞女人在歷史中的作用卻不容忽視。將一塊磁鐵投入沙堆中,磁鐵表面便會粘上些許鐵屑,磁鐵吸引鐵屑,是因為存在磁場。圍繞著權力,也有一個看不見的權“場”。各種意有所圖的人都會在“權場”中向著權力中心作定向移動。於是就有瞭“包圍”。包圍是客觀存在的,在我們中國,有權力就一定有包圍。權力越大,包圍就越厚。一個皇帝周圍,有三宮六院,無數的宮女(唐朝後宮宮女最多時可達數萬人),無數的太監,無數的虎賁勇士,還有皇親國戚,文臣武將。千軍萬馬,銅墻鐵壁,把一個“寡人”包圍在當中。寡人心裡高興,就要走出去巡視。但即便他真的走到瞭田間地頭,也得不到真實。因為“下面”的人熟諳蒙騙之術。一切場景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滴水不漏,皆大歡喜。魯迅先生認為,“猛人倘能脫離包圍,中國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圍新論》,講述“包圍脫離法”。“然而終於想不出好的方法來”。我那時就很悲觀,魯迅也如范蠡一樣,是中國最聰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後來聽說瑞典首相出門不帶警衛,上班乘公交車。心想,答案就在這裡瞭,包圍是可以打破的呀。第四定律——敵戒定律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題為《敵戒》的短文,其思維邏輯與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轉錄如下: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晉敗楚鄢,范文為患;厲之不圖,舉國造怨。孟孫惡臧,孟死臧恤,“藥石去矣,吾亡無日”。智能知之,猶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敵存而懼,敵去而舞,廢備自盈,祗益為愈。敵存滅禍,敵去召過。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懲病克壽,矜壯死暴;縱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詩,思者無咎。從來人們都把敵人看作是禍害,無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獨柳公認為,有敵人是好事。毛澤東對這篇短文推崇備至。毛澤東一生,空前絕後,以他的眼光,審視歷史,何以對這篇短文情有獨鐘?古人治國,由大亂到大治。毛澤東治國則反其道而行之。階級鬥爭,一抓就靈,一個接一個的運動,把整個中國搞得如火如荼,水深火熱。毛澤東的鬥爭哲學是否與《敵戒》中宣示的哲理有某種契合?千年大樹,其裡皆空。我們這個老大帝國,歷經幾千年,早已完全腐朽瞭。比較中國的歷史與西方的歷史有很大的不同。歐洲大陸,自羅馬帝國以後,列國爭雄,就像我們的春秋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總有打不完的戰爭。一個國傢,要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必須勵精圖治。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主旋律是競爭。西方的政治、哲學,市場經濟,都強調競爭。在他們的電影、遊戲中,充斥著激烈的爭鬥場面。我國的歷史與歐洲完全不同,自秦統一以後的兩千年,幾乎一直是一國獨大的局面,周邊沒有任何一個國傢的人口與經濟實力可以與這個中央帝國“度長絜大,比權量力”。沒有強大的敵人,失去瞭外部的壓力,內部自然就腐化。未聞邊塞號角,但見歌舞升平。自秦以後,皇朝的歷史,一代不如一代,整個社會的精神處於退化之中。正是這種歷史環境長期地作用,使中國人鴆於安樂,不思進取,怯懦畏葸,麻木不仁。中國人發明瞭火藥,把他造成鞭炮,用於喜慶娛樂之中。西方人卻把他造成武器,使人類的戰爭由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沒有瞭競爭的壓力,也就失去瞭不斷創新進步的動力。當今世界,美國人橫行天下。是三次大戰(兩次熱戰一次冷戰)造就瞭美國人之“橫”。中國人講究“中庸”,講究“和為貴”,這是我們的哲學,我們的傳統。熱愛和平是一件好事,但前提條件是不會有別個打進來,亡瞭國。我不是法西斯式的好戰分子,對於階級鬥爭那一套更是深惡痛絕。但我相信達爾文的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中華民族要真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一定要克服我們千年之惰性,振奮民族精神,從容面對當今世界的挑戰和競爭。梁啟超鼓吹《少年中國說》,“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霹靂之聲,撼人心魄。第五定律——朋黨定律唐穆宗時期,以李德裕為首的士族出身官員結成一派,以李宗閔、牛僧孺為首的科舉出身官員結成一派,兩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訐、傾軋達四十年,史稱牛李“朋黨之爭”。中國歷史上這樣的“黨(派)爭”持續不斷。西漢有外戚、宦官作祟,東漢有清議黨錮,魏晉南北朝有士族門閥,唐有劉李黨爭,宋有“元祐黨人碑”,明有東林黨、宣黨、崑黨,清有帝黨、後黨,國民黨內有黃埔系、cc系、政學系等。各朝各代,都有朋黨、幫派,是一個很有中國特色的歷史現象。朋黨現象,有其社會根源。中國傳統社會的最大特點是,他是一個宗法社會。一部《紅樓夢》,其隱含的意義,不是什麼反封建。《紅樓夢》用一個淒絕動人的愛情故事,向我們展示瞭古代宗法社會的基本結構及其運行特點。榮寧二府,是一個大的(宗族)傢族。像一棵大樹,有主幹和旁枝。“親不間疏,後不僭先。”有規有矩。賈王史薛,四大傢族,互相倚持,結為勢力。更有皇親國戚,達官貴人,彼此回護。構成一個復雜的體系,盤根錯節。隻有明晰瞭其中的脈絡,才算真正讀懂瞭《紅樓夢》。中國宗法社會的特點之一就是盤根錯節。一個人立於社會,並非是孤立的。在他的周圍有各種各樣的關系,親戚關系、鄉黨關系、同學關系、師生(徒)關系、戰友關系、同事關系、朋友關系、幫會關系、同志(道)關系等等。這些關系構成瞭一個人的社會資源。聰明的人,運作得好,前途無量。無論處廟堂之高,江湖之遠,都能見到中國人在忙著拉幫結派。像一個個勤奮的蜘蛛,編織著屬於自己的網絡。網絡越大、越結實,捕獲就越多。現在說打貪官,須先搞清楚,貪官後面的保護傘有多大,前後左右鐵桿關系有多硬。否則貪官打不到,反倒捅瞭個馬蜂窩。對於中國的朋黨現象,自古以來就有兩種不同的觀點,褒貶不一。持否定觀點的人認為,“結黨營私”。宋朝歐陽修卻認為,“小人無朋(黨),惟君子則有之。”“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由於社會和歷史的原因,中國人常常結為宗派,十分自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象。許多人對此十分忌諱,刻意回避,諱莫如深。其實大可不必。像毛澤東這樣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公開承認,“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倒是日本人比我們痛快,他們的政黨內部就分為不同的派別,公開活動,堂而皇之。這是日本國內政治的一大特點。第六定律——黃宗羲定律所謂“黃宗羲定律”是由秦暉先生依據黃宗羲的觀點而總結出來的某種歷史規律。內容是關於“帝國千年以來”通過“並稅式改革”解決“農民負擔問題”。歷次改革的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的初衷是要通過“並稅”的方式減輕農民負擔。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農民的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倒愈益加重。黃宗羲稱為“積累莫返之害”。依常理來看,是有些奇怪。像王安石這樣的改革傢,詩文寫得極好,富有智慧,怎麼也會犯一些不斷被重復的簡單的錯誤?中國的農民對此有他們自己的解釋。在農村普遍流傳著一種說法,“上面的經是真經,都是下面這些歪嘴和尚把經念歪瞭。”歪嘴和尚何以要把經念歪?考其原因有二。一是和尚水平太差,不會念經;二是和尚故意要把經念歪。我以為後一種情形居多。吳思先生在其《血酬定律》一書中提到明朝官員的薪俸太低,其各項必要的支出加在一起高過俸祿的收入。吳先生認為,與其他各個朝代相比,明朝官員的俸祿是最低的。明朝官員俸祿雖低,尚有俸可領,而在王莽時期,官員們從朝廷中領不到錢,俸祿為零。讀史讀到這裡,覺得十分有趣。不給官員發薪,難道讓他們去喝西北風?自古有喝西北風的老百姓,未見有喝西北風的官員。結果是王莽時期的官員卻因零俸祿政策而大發其財。既然朝廷不給發薪,他們隻好自行解決,正好有瞭借口,可以理直氣壯,大肆搜刮。在我們推行各項改革措施時,經常碰到的一種情形是,“兩頭熱,中間涼。”中間熱不起來,自有其道理。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傢霍佈斯認為,人是自私自利的動物,每個人都努力要保持自己的生命。這“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是人類一切行為的基本動力。Selfpreservation,一個很好的詞,每個人都會Selfpreservation。我以為,既然每個人都會elfpreservation,官員們的Selfpreservation也是自然的,無可非議。為甚麼和尚要把經念歪?為甚麼中間熱不起來?皆因為中間的官員們認為改革不利於他們的Selfpreservation。要Selfpreservation的官員去為供養他們的農民減輕負擔,這是一個典型的邏輯悖論。在這個悖論中,最關鍵的是農民和官員之間的供養關系,假如去掉這種關系,悖論就不能成立。或者,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由中央財政給官員們以補償,兩方都不吃虧,“中間”也就沒有道理再涼下去。王安石的變法,十分縝密,像“青苗法”之類,仔細閱讀其內容,確實為農民考慮得十分周全。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這樣的殫精竭慮,最後卻惹得民怨沸騰。是各級官員和胥吏在其中做瞭手腳,搗瞭鬼,把一件好事攪成一塌糊塗。吳思先生所說的“潛規則”,正是官員胥吏們的搗鬼之術。官員們搗鬼有術,他們不僅有“潛規則”,有時更是肆無忌憚,毫無規則,隨心所欲。如老百姓所說,“和尚打傘,無法(發)無天。”這裡說的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和尚要吃飯,一個是和尚會打傘,兩者之間有一定的聯系。和尚要吃飯是正常的,也是正當的,不給他們吃飯,或吃不到好飯,他們就會去“打傘”。中國歷史上有過許多次變法,成功的不多。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執行難”。好的法律,好的政策,到瞭中下層官員手裡,常常會走瞭樣。批評者常常把矛頭指向中下層官員。我以為雖然是中間環節出瞭問題,根源卻在上面。表面上是一個“執行難”問題,實際上是一個設計問題。設計一個好的政策(比如說“青苗法”),同時也應配備一個好的“路線圖”。在這個“路線圖”中,必須把“和尚要吃飯問題”與“和尚會打傘問題”列入日程。不考慮並重視“和尚”問題,好的政策就隻是空中樓閣。或者我們說,一個好的設計師,要想把他設計的好政策付諸實施,順利推行,必須首先把“和尚”安頓好,否則,“黃宗羲定律”就會不斷重演。第七定律——五世而斬定律1856—1860年,太平軍兩次打破圍困天京的清軍江南、江北大營,取得大捷。有人說,雖然打瞭勝仗,但客觀上卻幫瞭清廷的忙。何以這樣說?駐守江南、江北大營的是清廷“精銳”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綠營兵“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八旗兵則更為腐敗無能。兩營潰敗,湘軍成為清廷主力,形勢急轉直下。當年八旗兵入關,真是“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這隻兇猛的老虎後來為什麼會變成如此熊樣?富貴人傢,總是難以持久,是中國歷史的規律。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一個有本事的君子,得瞭個好位子,掙瞭一大份傢業,想把他千秋萬代的傳下去。但“五世而斬”,君子的夢想終會被殘酷的現實所擊碎。老百姓的說法,更加令人掃興。他們說,“富不過三代”。五世也好,三代也好,貧與富,是在不斷地轉換。也許這是一種自然的調節,自然的公正。為什麼富者不能恒富?富貴人傢之所以會出敗傢子,我以為原因有四:一曰“驕”。八旗兵入關,滿人成為統治階級,擁有特權。八旗子弟一不務農,二不做工,對漢人有強烈的優越感。由“驕”而“橫”,一些貴胄子弟仗恃父兄的特權,在社會上橫行霸道,欺男霸女。紅樓夢中的薛蟠,打死人命,搶瞭丫頭,揚長而去。古代法律,不僅“刑不上大夫”,亦且“刑不上大夫之子”。二曰“奢”。八旗兵入關,大肆擄掠。許多人在戰爭中聚斂瞭大量的財富。西方人擁有瞭財富,會把他變為資本,不斷增值。我們中國的富人比較缺少這種進取心,尤其是一些新貴,有一種暴發戶心態,喜歡彼此攀比,講排場,一擲千金。像“石崇與王愷爭豪”這樣的事,是一種流行病,一直流行到今天。生於錦繡叢中的富傢子弟,耳濡目染,他們的攀比和揮霍,更是青出於藍。惟其如此,才有瞭五陵少年和八旗子弟。三曰“淫”。古人告誡我們,“富貴不能淫。”此處“淫”字之義,乃是迷惑與放縱。之所以有這樣的告誡,是因為富貴能迷惑人,使人放縱。通常我們說,飽暖思淫欲。或者像現在人們所說的,男人有錢就學壞。有錢會使人們產生更多的欲望。外部世界又充滿瞭各種誘惑。內部的欲望碰到外部的誘惑,兩者一拍就合。已經成熟的男人尚且無法抵禦社會上的各種誘惑,小孩子的自制力如何比得上男人?四曰“逸”。“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這句話流傳很廣。好爸爸是很有用的,他可以幫我們進入好大學,幫我們安排好工作,幫我們步入上流社會,過安逸生活。但好爸爸也有副作用,他使我們失去瞭艱苦奮鬥的精神。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一旦失去瞭好爸爸,美麗的象牙塔便會轟然倒地。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有瞭更多的富人,富人子弟如何承繼父業,已成為一個問題。解決富傢子弟問題,我們的學者開出藥方來是四個字,“加強教育”。像美國人,註重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和自尊精神。據說他們那邊百萬富翁的孩子也會利用假期去打工掙錢。一些富傢子弟,驕奢淫逸,根本不是什麼教育問題,他有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正是那樣的社會,那樣的傳統,生出那樣的孽障。富傢子弟,驕奢淫逸,根本是一個社會問題。有晉人撰文說,某晉商傢業興盛達兩百年,打破瞭“富不過三代”的定律。傢業延續兩百年,確實瞭不起。但兩百年後又如何?“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第八定律——權大欺主定律這個題目是我從一本題為《蔣黨》的書中看來的。書中說,清末權臣袁世凱,為大清帝國送瞭終,人稱“權大欺主”。蔣介石從這件事中吸取教訓,其“禦下之術”是,暗中支持和挑唆各個派別和山頭(黃埔系、 cc系、政學系)相爭,各派彼此爭鬥、鉗制,需從蔣那裡尋求支持,於是蔣超越各派之上成為無法撼動的最高領袖,雲雲。(早年讀過的書,印象十分模糊瞭。)幾千年的中國歷史,有一個難解的結始終困擾著歷代的政治傢,那就是“權大欺主”。歷史上“權大欺主”的事屢見不鮮。楚成王兒子商臣,逼迫成王自殺;吳國公子光派專諸刺殺王僚;西漢末有王莽篡漢;晉有“八王之亂”;三國時期有曹操、司馬昭擅權;隋有楊廣弒父殺兄;唐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宋有趙匡胤“黃袍加身”;明有朱棣“靖難”之變等等。在封建皇朝,存在著兩種大搏弈。一種博弈發生在皇帝和皇儲(太子)之間,另一種博弈發生在皇帝和權臣之間。皇帝和皇儲,親生骨肉,也會為瞭權力生死相搏。虎毒尚且不食子,帝王傢庭內,卻會上演父(母)殺子,子弒父,或兄弟相殘的慘劇。皇帝和權臣間更有說不盡的恩怨。“君臣一日百戰”,君權和相權較力,外戚或宦官擅權,朝堂和皇宮從來都是權術和陰謀的演練場。皇儲和權臣是中國歷史上最危險的人物。說他們危險是因為他們存在的本身就是對君王權力的威脅,他們自身也因此時刻處於危險之中。這種危險狀況有時會演變成危機,甚至發生大的動亂。如何防止“權大欺主”是中國古代政治學最大的課題之一。我的專業是《園藝學》。我們有一個名詞叫頂端優勢。當一棵大樹中心幹上的分枝高過中心幹時,其生長勢會強於中心幹,最終取而代之。取而代之,是因為“生長勢”的對比發生瞭變化,終於成為“強枝弱幹”。在帝國的朝堂上,當帝王與臣下“權勢”的對比發生變化時,也會有“取而代之”。自然界與人類社會一樣,對優勢地位的競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項羽見到秦始皇出遊的儀仗時說,“彼可取而代也”。劉邦則說,“大丈夫當如此也。”我想人群之中心生羨慕的應當不止是這兩人。人們常說,“打江山,坐江山。”何謂“坐”?“坐”就是享用。把一個大餅送給一個饑腸轆轆的窮漢,窮漢會“享用”賜給他的美食。一個皇帝,他所“享用”的並非一個大餅,皇帝打下瞭“江山”,他“享用”整個國傢。無數美女,多少美麗與溫柔,還有各種奇珍異寶,山珍海味。這樣的“享用”,怎不令世人羨慕?現時的人把權力叫做“公共權力”,認為“主權在民”,古代人的觀念則完全不同,他們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蕓蕓眾生隻不過是一群馴順的綿羊,皇帝和官吏執長鞭鞭笞天下,他們是牧羊人。一切權力歸於統治者,是統治者的私有物。正是這種權力私有的特性,導致瞭無休止的爭奪。象是一個金蘋果,被眾人搶來搶去。“高才捷足”者從血泊中搶到它,然後“坐天下”,享用整個國傢。西方資本主義也有爭奪,他們爭奪的是金錢,物欲橫流,我們稱之為“拜金主義”。中國的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國人更看重權力。有瞭權力就有瞭一切,我將其稱為“拜權主義”。人們常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人之欲望,難道僅僅隻有食欲和性欲?**時期,我感受到人世間還有一種欲望,超越食欲和性欲。那樣的饑渴,那樣的迫不及待,那樣的不顧一切,那樣的不知羞恥,那樣的不擇手段,那樣的心毒手狠,心心所念,隻是為瞭權力,這就是“權欲”。人世間居然會有這種東西,如此強烈,令我驚奇,古代權力私有的特性,更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拜權主義”,兩者疊加,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演出瞭一幕又一幕血腥的連續劇。還有一種原因導致“權大欺主”,有人將其稱為“權力結構的不穩定性”。《左傳》雲“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僚臣仆,仆臣臺。”這句話,清晰地勾勒出封建社會的基本結構。其主要特征是“一級壓一級”,形成一種壓力—穩定結構。整個系統的穩定,取決於壓力的梯度,越往上去,壓力越大,權越重。根據韓非子的學說,處於這種壓力結構最上端的君王,必須具有一種強大的“勢”(以勢壓人),君王一旦失去其“勢”,整個壓力系統就會崩潰。一般開國的君王,熟諳權術,具有鐵腕,擁有某種強“勢”,下面的人攝於其“勢”而不敢有非分之想。這種鐵腕和強“勢”,在其後人那裡卻難以為繼,甚至出現像晉惠王這樣昏聵的白癡,或像溥儀這樣幼年登基的小皇帝,強“勢”蕩然無存,於是出現“強枝弱幹”,“權大欺主”,“取而代之”。“權大欺主”是封建社會始終沒有解開的一道難題。第九定律——皮毛定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寫的是中國知識分子千年之病,千年之痛。自從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的知識分子就變成瞭“毛”。“毛”是個什麼東西,有一股腥膻之味。堂堂乎文人雅士,怎麼會是“毛”?秦之前,文人們曾經有過一段美好時光。他們負笈而行,周遊列國,天馬行空,十分浪漫。那時的人,他們“笈”中裝著的那份精彩隻屬於他們自己,獨一無二。他們背負著它,走遍世界。他們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去說服全世界。他們的思想像凌空而過的天馬,高遠而神奇。諸子百傢,(三?)教九流,每一流派都是一股清泉,噴湧而出。清泉匯集之處,是大海,激蕩澎湃。秦以後的文人,他們的“笈”中隻有先人的經書和教義,他們整日誦詠的是別人思想的片斷。文人們沒有瞭思想,失去瞭自我,甘洌的清泉完全幹涸瞭。天馬沒有瞭,隻剩下一些依附於皮上的隨風抖動的“毛”。文革時期,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他正在思索和撰寫一篇真正具有“獨立見解”,與別人觀點完全不同的大塊頭文章。我問他,“林彪說,我們這麼大的國傢,需要有一個統一的思想。這是什麼意思?這是說,所有人的思想,都要統一,最後隻能有一個思想,就是毛澤東思想。你現在不講統一,反倒要獨立,你是活得不耐煩瞭?如果說你寫文章是要闡釋某人的思想,那叫什麼獨立見解?”朋友甚感迷惑,終於沒有寫完他的“大塊頭”文章。秦始皇時代,確實有過一些活的不耐煩的文人,他們執著於“自成一傢”,不肯統一,後來都被秦始皇送到“坑”裡去瞭。自那以後,文人們都學瞭乖,知道“坑”的厲害,自覺地維護“統一”,不再鬧獨立性瞭。林彪的話,含有某種哲理。我們這麼大的國傢,如果人人都固執己見,都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百人百性,眾說紛紜,豈不是亂瞭套?千人敲鑼,一錘定音。沒有這一錘定音,千面鑼隻會敲出雜沓之音。我以為秦始皇統一中國,他所作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統一瞭中國人的思想。不過,這件事的難度相當大。“車同軌,書同文,”做起來並不難。而要把這些十分固執的文人的思想統一起來,不是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難奏其效。但秦始皇的做法過於血腥,後人詬病甚多,稱其為“霸道”。到隋唐時代,使用的方法就先進得多,不再用“霸道”而改用“王道”。如果說秦始皇采用的是“大棒”政策,唐代以後則更多采用“胡蘿卜”政策。應用科舉的方式,使那些出身於豪門或是寒門的士子們都有瞭進身之階。顧炎武說,“八股之害,甚於焚書。”說的就是這種“胡蘿卜”政策的有效性和先進性。無論“大棒”還是“胡蘿卜”,都隻是外因。使知識分子變為“毛”的還有其內因。有人說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我以為這種說法並不準確,至少在我們中國不可以這樣說。如果要用社會的良心去定義知識分子,中國文人的大多數都會被排除在外。許多人不喜歡“文人”這個詞,甚至以為他是一個貶義詞。把“文人”的“文”去掉,他和普通的人就沒有甚麼大區別。一樣的有七情六欲,一樣的要食人間煙火。治國者為他擺下瞭盛宴,有“顏如玉”、“黃金屋”、“千盅粟”,他們怎可拒絕?自然就會有“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傢”的忠心。這是順理成章的。當然,文人與普通人還是有一點區別,他們的功利心比普通人更為強烈。這些都是文人變“毛”的內因。在“內因”與“外因”的雙重作用下,中國的知識分子都變成瞭“毛”。這種變化緣於一種不可抗的力,所以成為一種規律。這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宿命,千年不改,萬人一律,沒有哪個可以逃脫。舉國一致,隻有一個思想,歐洲人沒有做到,我們中國人做到瞭,這是很值得驕傲的。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有利必有弊,對於我們的成績也須一分為二。知識分子都變成瞭“毛”,依附於“皮”之上,當然很好。隻是要從這些失去思想的“毛”中產生出像洛克、盧梭這樣的思想傢以及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傢,決無可能。晚清以後的落後與挨打,似乎也就成瞭一種歷史的必然。(來源)
相关的主题文章:

  
   http://boy1069tt.net78.net/home/space.php?uid=35647&do=blog&id=926146
  
   http://farm.ffei.cn:81/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1075
  
   http://civilrightsunited.org/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028145
  
   http://mango.koogame.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6058
  
   http://bbs.houlang.com.cn/home.php?mod=space&uid=151953
  
   http://210.36.16.161/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5646
  
   http://v.tyzm.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53710
  
   http://www.y1949.cn/bbs/home.php?mod=space&uid=214467&do=blog&quickforward=1&id=21095
  
   http://www.kexunwang.com/home.php?mod=spacecp&ac=blog&blogid=
  
   http://www.gameinatrix.com/index.php?option=com_community&view=profile&userid=41881
  
   http://bbs.citxt.com/home.php?mod=space&uid=308177&do=blog&quickforward=1&id=83013
  
   http://8fx.com/home.php?mod=spacecp&ac=blog&blogid=
  
   http://210.36.16.161/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5645
  
   http://www.y1949.cn/bbs/home.php?mod=space&uid=214467&do=blog&quickforward=1&id=21094
  
   http://www.0517st.com/home.php?mod=space&uid=96133&do=blog&quickforward=1&id=3018
  
   http://bbs.imbatv.cn/home.php?mod=space&uid=77815&do=blog&quickforward=1&id=56658
  
   http://farm.ffei.cn:81/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51074
  
   http://bbs.100.com/home.php?mod=spacecp&ac=blog&blogid=
  
   http://bbs.zfhouse.cn/home.php?mod=space&uid=144697&do=blog&quickforward=1&id=773257
  
   http://www.jieyang360.com/home.php?mod=space&uid=1113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j關於我們
尚未設置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一起主機網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