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的论文

[复制链接]

117

主题

117

帖子

95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5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8-31 13:40: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的论文  摘 要: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代写论文一种培养青少年媒介批判意识,帮助其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不良影响的有效手段在国外被广泛实施。媒介素养不仅是当代中小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终身学习社会对公民最基本的要求。我国对于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因而,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由来及发达国家开展现状   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欧洲,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他的学生桑普森从维护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反对大众传媒中流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在现代媒介社会中,“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1]。它是“人们北京信用卡刷卡套现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我国学者在归纳、研究各国学者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概念的解释和论述后,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作出了界定:“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1]。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抵制大众媒介对公众精神追求的误导,尤其是对青少年成长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倡导在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WWw.11665.cOM  20世纪70年代,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呈现出普及化、规模化、模式多样化、社会化、网络化、全球化等特点。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内。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是北美第一个正式将媒介素养教育从法律上规定为必修课的地区。1987年,当地教育部门发布指导方针,强调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普通英语课程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方针规定:在中级和高级英语课程中,至少要有1/3的时间必须分配给媒介素养教育;在7-8年级学生(约12-13岁)的课堂中,必须有1/10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此外,在毕业所需的5个英语学分中,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完整的媒体课程来完成其中1个学分。此后,该省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地位。目前,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完善,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而且乌鲁木齐信用卡代还每年举办媒介素养学科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而以色列有400多所小学和200多所中学和高中开设了正式的媒介素养教育课。[3]   二、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已有所关注: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发布了《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着重呼吁,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尽管如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有效实践还比较缺乏。在中小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还没有形成自己完备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二是由于中小学教育主要是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担心学生无法承载这些压力。然而,在今天这个由媒介包围的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中小学生每天都处在电视、广播、电影、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各种媒介网络之中以及它们提供的大量信息包围之中,这种势不可挡的局势已不容我们再忽视或驻足等待了。  (一)媒介的特点及其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媒介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电影、电视为中心的形象化趋势,它比观念化的传播更加直观、生动和通俗易懂,从而增加了媒介的教育功能,剥夺了学生体验世界的不同方式,将其仅限于视觉体验,制约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与身边社会的交往,使他们更加依赖于、沉溺于以符号信息为主的交流方式,导致人格交往障碍。二是媒介的娱乐化和商业化。中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喜欢刺激、热衷于变化迅速、色彩鲜艳、动感十足的事物,媒介的这一特性极大地吸引了他们,使他们获得了无拘无束、打破常规的满足感。对于社会经验欠缺的中小学生来说,对媒介内容更易认同,甚至用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三是中小学生与成人媒介接触的同质化。当代媒苏州姑苏区代办信用卡介用方便迅速的传播技术把各种各样的信息、内容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造成中小学生与成人接受媒介所提供的同样的信息。由于中小学生认知结构欠缺,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与少儿的心理及生理水平不相适应,使其对所获得的信息以某种与成年人不同的标准、方式进行阐释,从而产生意义判断中的混乱。除此之外,成人世界的阴暗面、隐私暴露也使得成人对少年儿童失去了教育者的优势和权威。  (二)中小学生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及其媒体使用特点  “青少年与儿童接触媒体的时间(包括因特网、电玩),已经超过在中小学教室上课的总时数。因此,主张媒体是第一教育体制,而非第二教育体制,并不为过”。[4]2004年11-12月,上海团市委、市少工委和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联合开展了“上海未成年人媒体需求调查”。调查显示,他们平均每天花费在媒体上的时间排名为:“课外书籍”(1.17小时/天)、“电视”(1.05小时/天)、“网络”(0.99小时/天)、“电脑游戏”(0.98小时/天)、“音像制品”(0.98小时/天)。调北京信用卡刷卡套现查还显示,未成年人最喜欢的媒体依次是:电脑游戏(25.4%)、电视(18.8%)、音像制品(包括磁带、cd、vcd、dvd、电影,18.8%)、各种课外书籍(16.7%)、网络(14.5%)、报刊杂志(4.3%)和听广播(1.7北京信用卡代还%)。分析认为,“课外书籍”之所以没有进入学生最偏好媒体的前3名,而同学们对其消费的时间却最多,是因为阅读课外书籍被监护人认可,受到的干涉较少。调查还发现,未成年人经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使用电脑中寻求娱乐的动机占主导地位。如:调查结果表明,未成年人最常用的前6位电脑功能排序如下:打游戏(33.21%)、下载和播放音乐(16.06%)、搜索引擎查找(14.81%)、聊天交友(12.72%)、看影视作品(7.39%)、浏览网络新闻(5.58%)[5]。从这项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成年人花费在媒介上的时间非常多,但是对其利用仅限在娱乐功能方面,对于如何利用媒介获得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信息资源则了解不够。  (三)从心理学角度看媒介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认为:中小学生与媒介的频繁接触,导致了媒介信息越来越深刻广泛地影响他们早期社会性格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如无形的媒介信息在对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能力的引导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承认社会既定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灌输给他们。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媒介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个现实生活的画面和社会规范,从而在其心中形成关于现实世界的概念和信仰。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当代中小学生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介所提供的大量符号性示范活动来观察和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事实上,它超越了少年儿童所处的群体范围。有研究发现,少年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发生对媒介人物的认同,更容易内化其中的行为和信仰。毋庸置疑,中小学生接触媒介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上接受新事物,媒介对个体的需要、信念、价值观、智力、技能、理性和情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以上三个方面淮安信用卡刷卡套现看,媒介对中小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甚至部分媒介信息内容对其产生了负面作用。中小学生由于缺乏媒介素养教育,引起观念和行为畸形发展的问题已经凸显。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迈向公共素质教育的平台,它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信息社会公民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及实施建议   参照其他国家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结合我国中小学生的特点,可以将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中小学生对于媒介的了解,学会用批判的意识接触、辨别、选择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目的是减少某些媒体信息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二是掌握运用媒介的各种常识,知道合理地使用媒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学会从媒介中获得对自己有意义的帮助。  (一)培养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  当下我国从事新闻传播专业的人员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需求,因而,不能仅借助这个单一渠道。中小学可采取多种渠道加快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如对有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短期和长期、脱产和半脱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教学水平,传授基本的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和方式,并将其融入各科教学中。有条件还可以对中小学部分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其胜任不同阶段的媒介素养课程。  (二)加强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在我国,对中小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还很少见。所以,这一工程面临着各方面的空白,需要积极开发和多方投入、支持,应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实际需要的系统体系,提出适合我国各级各北京信用卡取現公司类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价标准,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开展。如完善的理论研究、相应的课程开发、目标内容的制定、教学方式方法、实施途径的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学生、研究者和媒体专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同时,还应设立专门的课题组,开设实验班,吸收相关的人才等等。  (三)利用多种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除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设相应的媒介素养课程以外,学校可以利用本校的有线电视、多媒广州信用卡代还体,指导学生如何上网,如何发现适合自己的媒介资源。组织参观、游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总之,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一切时机、一切可获得的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多元化、全方位的媒介素养教育。  (四)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职能的结合,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环境  中小学生接触媒介往往在家里或网吧里,对中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所以,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详细向家长阐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提供指导孩子利用媒介的方法和建议,并利用家庭和谐、宽松的气氛,让家长不失时机地结合孩子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健康媒介批判能力。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积极为其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建设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志安,沈国麟.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现代传播,2004(5):11-13.  [2]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3]张艳秋.国外媒介教育发展探析[j].国际新闻界,2005(2):15.  [4]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时代之心公民教育[j].中国传媒报告(china media reports),2004(1):81.  [5]陈晓虹整理.“你的媒体需求正确吗?”[n].深圳青少年报,2005-01-16(2).  [6]戴怡平.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探索,2001(3):6-9.  [7]任儆.在大学推广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电化教育研究,2005(4):26-29.  [8]秦学智.加快我国高校媒介素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兰州学刊,2005(5):335-337.  [9]张志安.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z].搜狐网:教育,http://learning.sohu.com.2004-12-13.
  摘 要:媒介好臉色是最難做到的孝道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卷之七養教育作為代寫論文一種培養青少年媒介批判意識,幫助其辨別和抵禦大眾傳媒不良影響的有效手段在國外被廣泛實施。媒介素養不僅是當代中小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終身學習社會對公民最基本的要求。我國對於中小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還遠遠不夠,因而,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媒介素養;媒介試談道教科儀的功用素養教育;中小學生   一、媒介素養教育的由來及發達國傢開展現狀   媒介素養和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歐洲,最初是由英國學者利維斯和他的學生桑普森從維護傳統價值觀念和傳統文化,反對大眾傳媒中流行文化的角度提出的。在現代媒介社會中,“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應用的能力”[1]。它是“人們面對媒體各種新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2]。我國學者在歸納、研究各國學者關於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概念的解釋北京鶴年堂首傢經絡調養中心即將開業和論述後,對媒介素養教育的概念作出瞭界定:“所謂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通過這種教育,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評能力,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1]。進行媒介素養教育最初的目的是為瞭抵制大眾媒介對公眾精神追求的誤導,尤其是對青少年成長產生的各種負面影響,倡導在學校引入媒介素養教育,培養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識,使其能夠辨別和抵禦大眾傳媒的不良影響。WWw.11665.cOM  20世紀70年代,在全世界范圍內掀起瞭媒介素養教育運動,呈現出普及化、規模化、模式多樣化、社會化、網絡化、全球化等特點。許多國傢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科目納入學校課程內。目前,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挪威、芬蘭、瑞典等國已將媒介素養教育設為全國或國內部分地區中、小學的正規教育內容。例如:加拿大安大略省是北美第一個正式將媒介素養教育從法律上規定為必修課的地區。1987年,當地教育部門發佈指導方針,強調瞭媒介素養教育作為普通英語課程組成部分的重要性。方針規定:在中級和高級英語課程中,至少要有1/3的時間必須分配給媒介素養教育;在7-8年級學生(約12-13歲)的課堂中,必須有1/10的時間要用於各種形式的媒介素養教育。此外,在畢業所需的5個英語學分中,學生可以選擇一個完整的媒體課程來完成其中1個學分。此後,該省又陸續制定瞭一系列的規定來加強媒介素養教育的地位。目前,加拿大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完善,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不同的課程,而且每年舉辦媒介素養學科學術交流和研討會。而以色列有400多所小學和200多所中學和高中開設瞭正式的媒介素養教育課。[3]   二、對我國中小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國對於媒介素養教育已有所關註:中國青少年社會教育論壇——2004·媒體與未成年人發展論壇發佈瞭《未成年人媒介素養教育行動策略研究》,著重呼籲,在未成年人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盡管如此,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體系的建立還有待加強,特別是有效實踐還比較缺乏。在中小學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學校還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國還沒有形成自己完備的媒介素養教育理論體系;二是由於中小學教育主要是以高考為主要目標的應試教育,學生的課業負擔過重,擔心學生無法承載這些壓力。然而,在今天這個由媒介包道教思想之超越死亡圍的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中小學生每天都處在電視、廣播、電影、報紙、雜志、互聯網等各種媒介網絡之中以及它們提供的大量信息包圍之中,這種勢不可擋的局勢已不容我們再忽視或駐足等待瞭。  (一)媒介的特點及其對中小學生的影響  媒介內容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以電影、電視為中心的形象化趨勢,它比觀念化的傳播更加直觀、生動和通俗易懂,從而增加瞭媒介的教育功能,剝奪瞭學生體驗世界的不同方式,將其僅限於視覺體驗,制約瞭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也影響瞭學生與身邊社會的交往,使他們更加依賴於、沉溺於以符號信息為主的交流方式,導致人格交往障礙。二是媒介的娛樂化和商業化。中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喜歡刺激、熱衷於變化迅速、色彩鮮艷、動感十足的事物,媒介的這一特性極大地吸引瞭他們,使他們獲得瞭無拘無束、打破常規的滿足感。對於社會經驗欠缺的中小學生來說,對媒介內容更易認同,甚至用此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三是中小學生與成人媒介接觸的同質化。當代媒介用方便迅速的傳播技術把各種各樣的信息、內容傳遞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造成中小學生與成人接受媒介所提供的同樣的信息。由於中小學生認知結構欠缺,媒介所提供的信息與少兒的心理及生理水平不相適應,使其對所獲得的信息以某種與成年人不同的標準、方式進行闡釋,從而產生意義判斷中的混亂。除此之外,成人世界的陰暗面、隱私暴露也使得成人對少年兒童失去瞭教育者的優勢和權威。  (二)中小學生花費在媒介上的時間及其媒體使用特點  “青少年與兒童接觸媒體的時間(包括因特網、電玩),已經超過在中小學教室上課的總時數。因此,主張媒體是第一教育體制,而非第二教育體制,並不為過”。[4]2004年11-12月,上海團市委、市少工委和上海社會科學院青少年研究所聯合開展瞭“上海未成年人媒體需求調查”。調查顯示,他們平均每天花費在媒體上的時間排名為:“課外書籍”(1.17小時/天)、“電視”(1.05小時/天)、“網絡”(0.99小時/天)、“電腦遊戲”(0.98小時/天)、“音像制品”(0.98小時/天)。調查還顯示,未成年人最喜歡的媒體依次是:電腦遊戲(25.4%)、電視(18.8%)、音像制品(包括磁帶、cd、vcd、dvd、電影,18.8%)、各種課外書籍(16.7%)、網絡(14.5%)、報刊雜志(4.3%)和聽廣播(1.7%)。分析認為,“課外書籍”之所以沒有進入學生最偏好媒體的前3名,而同學們對其消費的時間卻最多,是因為閱讀課外書籍被監護人認可,受到的幹涉較少。調查還發現,未成年人經常看的電視節目和使用電腦中尋求娛樂的動機占主導地位。如:調查結果表明,未成年人最常用的前6位電腦功能排序如下:打遊戲(33.21%)、下載和播放音樂(16.06%)、搜索引擎查找(14.81%)、聊天交友(12.72%)、看影視作品(7.39%)、瀏覽網絡新聞(5.58%)[5]。從這項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未成年人花費在媒介上的時間非常多,但是對其利用僅限在娛樂功能方面,對於如何利用媒介獲得對自己有所幫助的信息資源則瞭解不夠。  (三)從心理學角度看媒介對中小學生的影響  社會心理學認為:中小學生與媒介的頻繁接觸,導致瞭媒介信息越來越深刻廣泛地影響他們早期社會性格和道德觀念的形成。如無形的媒介信息在對少年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認識能力的引導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把承認社會既定的價值觀念與道德規范灌輸給他們。大眾社會理論認為:大眾媒介為中小學生提供瞭一個現實生活的畫面和社會規范,從而在其心中形成關於現實世界的概念和信仰。社會學習理論認為:當代中小學生主要是通過各種媒介所提供的大量符號性示范活動來觀察和學習各種不同的行為方式,事實上,它超越瞭少年兒童所處的群體范圍。有研究發現,少年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發生對媒介人物的認同,更容易內化其中的行為和信仰。毋庸置疑,中小學生接觸媒介是在已有的認知結構上接受新事物,媒介對個體的需要、信念、價值觀、智力、技能、理性和情感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從以上三個方面看,媒介對中小學生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甚至部分媒介信息內容對其產生瞭負面作用。中小學生由於缺乏媒介素養教育,引起觀念和行為畸形發展的問題已經凸顯。同時,媒介素養教育作為從專業教育的起點邁向公共素質教育的平臺,它不僅是全面推進中小學生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也是信息社會公民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三、我國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及實施建議 “全國第一”高“睡仙”銅像立於重慶潼南  參照其他國傢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結合我國中小學生的特點,可以將我國中小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增加中小學生對於媒介的瞭解,學會用批判的意識接觸、辨別、選擇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目的是減少某些媒體信息對中小學生的負面影響。二是掌握運用媒創立宗教學研究的中國理論介的各種常識,知道合理地使用媒介,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目的是讓中小學生學會從媒介中獲得對自己有意義的幫助。  (一)培養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隊伍  當下我國從事新聞傳播專業的人員還不能在短時間內滿足需求,因而,不能僅借助這個單一渠道。中小學可采取多種渠道加快對現有教師的培訓。如對有新聞傳播專業知識的教師進行短期和長期、脫產和半脫產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媒體素養和教學水平,傳授基本的媒體素養教育的知識和方式,並將其融入各科教學中。有條件還可以對中小學部分教師進行專門培訓,使其勝任不同階段的媒介素養課程。  (二)加強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研究  在我國,對中小學生實施媒介素養教育的學校還很少見。所以,這一工程面臨著各方面的空白,需要積極開發和多方投入、支持,應盡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符合實際需要的系統體系,提出適合我國各級各類在校學生的媒介素養評價標準,以便有針對性地指導我國媒介素養教育工作的開展。如完善的理論研究、相應的課程開發、目標內容的制定、教學方式方法、實施途徑的研究等。這些都需要教師、學生、研究者和媒體專傢之間的密切合作。同時,還應設立專門的課題組,開設實驗班,吸收相關的人才等等。  (三)利用多種形式對中小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  除《黃帝內經》素問 ● 氣府論篇第五十九(原文)瞭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開設相應的媒介素養課程以外,學校可以利用本校的有線電視、多媒體,指導學生如何上網,如何發現適合自己的媒介資源。組織參觀、遊戲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總之,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一切時機、一切可獲得的資源,對中小學生進行多元化、全方位的媒介素養教育。  (四)實現學校、傢庭和社會三者職能的結合,營造媒介素養教育環境  中小學生接觸媒介往往在傢裡或網吧裡,對中小學生進行媒介素養教育離不開傢庭和社會的支持。所以,學校要加大宣傳力度,詳細向傢長闡述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提供指導孩子利用媒介的方法和建議,並利用傢庭和諧、寬松的氣氛,讓傢長不失時機地結合孩子的特點,培養孩子的健康媒介批判能力。相關部門應高度重視媒介素養教育工作,積極為其實施提供資金支持和制度保障,建設中小學媒介素養教育網絡。   參考文獻:  [1]張志安,沈國麟.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對中國大陸媒介素養研究的回顧和簡評[j].現代傳播,2004(5):11-13.  [2]張開.媒體素養教育在信息時代[j].現代傳播,2003(1):116-118.  [3]張艷秋.國外媒介教育發展探析[j].國際新聞界,2005(2):15.  [4]陳啟英.媒體素養教育——e時代之心公民教育[j].中國傳媒報告(china media reports),2004(1):81.  [5]陳曉虹整理.“你的媒體需求正確嗎?”[n].深圳青少年報,2005-01-16(2).  [6]戴怡平.青少年的媒介素養教育[j].青年探索,2001(3):6-9.  [7]任儆.在大學推廣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j].電化教育研究,2005(4):26-29.  [8]秦學智.加快我國高校媒介素養教育學科建設的幾點思考[j].蘭州學刊,2005(5):335-337.  [9]張志安.未成年人媒體素養教育行動策略研究[z].搜狐網:教育,http://learning.sohu.com.2004-12-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j關於我們
尚未設置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一起主機網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