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州暨浙江区域道教学术研讨会会议报告道教之音浙江讯 由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温州大学哲学文化研究所主办,温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的 温州暨浙江区域道教学术研讨会 于2013年8月10日至12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会议由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主持,邀请了来自浙江大学、温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艺术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图书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香港儒释道功德同修会、浙江省社科联、浙江万里学院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四十名教授、学者及研究生,共同参与论文的发表与学术探讨。 会议于8月11日上午举行了开幕仪式。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理事会主任、中国宗教学会副秘书长安伦先生做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楼含松教授、温州大学研究生部部长陈安金教授、浙江省社科联巡视员连晓鸣先生、香港儒释道功德同修会林先开先生等四位领导嘉宾分别作了讲话。 浙江大学的楼含松教授首先致辞,欢迎各位学者和嘉宾来到杭州,并预祝会议顺利召开。楼含松教授谈到,这次会议由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与温州大学联合举办,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近年来在道教研究领域成果丰硕,这些学术成就对于中国当代社会的思想价值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浙江作为道教的重要活动区域,其区域性的宗教和宗教历史都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讨。学术研究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是大学院校所应承担的责任。同时希望各个院校和研究机构多方合作、深入交流,在地方文化研究和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期望的成果。 来自温州大学的陈安金教授在讲话中重点介绍了温州的区域状况及宗教环境特点。温州是一个独特的地区,历史悠久、沿海便利却资源匮乏。因此温州人被迫走出了自己的闯荡和发展之路,同时也形成了苏州信用卡办理温州社会独特的文化水平差异和复杂的宗教环境,非常值得深入考察。建校80年历史的温州大学,所年来致力于教学和科研,在人文社会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温州区域宗教文化方面也做出了许多探索。此次会议希望仔细研读和探讨各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进一步地交流和学习。 浙江省社科联的连晓鸣先生谈到了宗教和道教对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并简介了近年来社科院一些文化研究项目和文化研讨会议的概况,以他自己多年科研工作的切身体会向学者嘉宾们传达了宗教研究在社会中越来越受重视的现状,并预祝会议以及今后的学术研究都能有所进展。 香港儒释道功德同修会的林先开先生向大家简单介绍了同修会和香港道教信仰情况。香港道教宫观和信众都为数众多,但深入研究者比较少。作为慈善宗教团体的同修会希望提升自己、适应时代,与学术界加强探讨和交流,加深对道教的理解,以求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开幕式结束后,第一场学术报告即在云南省社科院宗教所所长萧霁虹教授的主持下开始,以 温州道教 为主题。第一位做报告的是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为大家演讲论文《温州道教的历史文化背景》。论文首先介绍了温州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和道教生存现状,揭示了温州民间道教明显的世俗化倾向,以及道教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继而,孔教授介绍了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式与成果 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收获了大量一手信息和珍贵的道教文书,为进一步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从中分析得出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结论。 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院李远国先生发表论文《论夏宗禹的丹法思想》。本篇论文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著名内丹家夏宗禹的 内炼丹法 三关三要 奇器药物与火候 等内丹理论。李先生在演讲时还重点论述了道教中的 双修 之法,并在之后的互动交流环节讲述了夏宗禹的思想作为张伯端的传承,在后世如何继承和发展。 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张泽洪教授发表论文《林灵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研究》。论文介绍了林灵真与灵宝东华派的传承、《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编撰以及《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时代特点。张教授在演讲中还探讨了林灵真与温州区域道教的关系,为林灵真及其经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结合点。 福建省艺术研究院研究院叶明生先生发表论文《梨园教:傀儡戏与闾山教相融合的宗教形态》。叶先生在论文中介绍了梨园教的概况、梨园教从傀儡戏衍生而来的历史、闽浙梨园教的渊源流布、闽浙梨园教的科仪特征及其相关问题等几个西安信用卡代还方面,以戏剧和戏剧史的角度对道教中的神戏传统做了一次考察和解析。 当天下午,第二场学术报告会在四川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院李远国先生和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林亦修教授的主持下继续进行,主题为 地方道教史研究丛谈 。南京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祁刚先生发表论文《浙南地方道教的职牒与度仪》,分析和介绍了浙江南部地区职牒文检的流传情况、注解情况和仪式形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宗教与哲学研究所的李玉用副教授发表论文《三教融合视域下的张伯端道教思想探究》,论述了生活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北宋时期的张伯端,经历人生诸多坎坷之后寻找理想境界和解脱之法的历程,以及其学术旨北京代还信用卡趣数度转变的状况,提出其思想是对时代思潮的有力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教乃至中国哲学的发展。 天台山道教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尚枢先生发表论文《丰富的涉道地名资源 试论浙江道教与地名的关系之一》,论文介绍了浙江地区丰富的洞天福地资源,指出道教传说中的诸多神山之名都与浙江地方有关,而浙江的行政区划、地名也有许多涉及道教信仰。 浙江万里学院教师王巧玲博士发表论文《刘基与道教、风水关系辨析》,详细阐述了明代传奇人物刘基与道教和风水的纠葛关系,还原刘基的真实思想流派和学术倾向,并解读了百姓对传奇人物的理解角度。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生解少君、陆丽丽、韩骁等分别就《近现代衢州道教历史变迁》《近代丽水道教历史变迁》《近现代湖州道教及其与民间信仰的关系》《萧山市近现代道教史》等主题文章发表演说,介绍了浙江部分地区的近现代道教历史情况及现状,并与在座嘉宾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8月12日上午,第三场学术报告会以 温州道教 为主题展开,由温州大学研究生部部长陈安金教授、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张泽洪教授主持。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赵芃教授、研究生史国超发表论文《葛洪在温州的行迹及其影响新探》,该篇论文考证了葛洪在温州的道教活动及其对温州道教的影响,将一代道教宗师与区域道教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 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理事会主任安伦先生发表论文《温州道教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研究》,分析了中国道教的简史及生存现状,指出道教乃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官方承认的五大宗教中最弱势和最颓势者,然而道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当获得自身发展,并为现代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支持,因此需要做出种种重大的努力和改进 这为中国道教现状做出了准确的总结,并为道教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和激励。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王鹏飞发表论文《论温州民间宗教文化与 温州模式 的关系 对 温州模式 重庆信用卡代还的民俗学与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批判》和《温州陈靖姑信仰文本〈灵经大传〉的故事寓意及其伦理矛盾 与希腊悲剧〈安提戈合肥信用卡套现涅〉等比较》,分别以宗教社会学和比较文学的角度,对温州民间宗教文化和道教文本进行了考察和对比,具有相当的创新意义。 浙江苍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研究馆员林子周先生、浙江苍南县灵溪文化站副研究馆员陈剑秋先生共同发表论文《林倪与苍南道教文化现象的关系初探》,阐述了历史上吴越节度使林倪在浙江苍南的活动,其深深影响了苍南的道教传统和武术盛行。论文指出,林倪对苍南宗教文化的影响十分值得深入研究,并与当代宗教文化的建设以及和谐家园的构筑相结合,复兴和丰富苍南地区的道教文化。 福建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黄丽娜女士发表论文《论平洋木偶戏〈南游传〉的宗教价值》。论文首先介绍了闾山教教主许逊的相关信仰与闾山教教义,之后论述了道教醮仪的舞台呈现与宗教内涵之间的关系。作为将民间传统戏剧和宗教相结合的典型范例,针对道教木偶戏的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韩松涛先生发表论文《两汉六朝时期的温州道教》,论文以史学的视角分别简述了两汉三国时期温州道教的起源与传说、两晋南北朝温州道教人物与传说,以及孙恩、陶弘景等历史人物的活动与温州地区的关联,最后介绍了温州的各个洞天福地,系统地梳理了两汉六朝时期温州道教的起源与发展脉络。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李东发表论文《王九灵的〈周易参同契〉思想研究》。本篇论文首先介绍了明末时期著名道士王九灵的生平,然后对王九灵所注解的参同契版本进行了考察,从体用一源的本体论、虚心练己的功夫论、寂感如一的境界论三个方面探讨他的《周易参同契》的思想。 12日下午,以 中国道教 为主题的最后一场学术报告会在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赵芃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云南省社科院宗教所所长萧霁虹教授首先发表论文《长春派与〈玉阳施食〉科仪研究》,论文针对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创立的道教长春派展开研究,通过对于刘渊然和长春派有关的碑刻资料的研读,以及对搜访到的长春派可以文献的研究,结合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和田野访谈材料,梳理了道教长春派的历史脉络,探讨其科仪传承。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黄建兴博士发表论文《民间法师仪式传统的教派形态探讨》。论文指出,民间法师仪式在历史上与佛道和其他宗教传统就有互动,使得宗教形态变得复杂而多彩。各地法师和法坛往往难以区别教派属性,但大致可以确定主要与其他三种科仪交叉:道教正一派科仪、道教灵宝派丧葬科仪和佛教功德科仪。本篇论文就由道教教派出发,论述法师的教派源头传说及其教派形态。 香港儒释道功德同修会集体发表了文章《一群笃信赤松黄大仙祖师的弟子对现在道的感观:道脉来自浙江金华山》。文章回顾了黄大仙信仰的历史和现实,表达了信仰者们对这一宗教文化的使命感,并阐述了道教与社会关系的建立、与其他宗教的关系等,对道教在香港的发展以及价值信仰在中国社会的复兴寄语了殷切的期望。 三场学术报告会结束后,与会嘉宾在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林亦修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闭幕式学术沙龙,主题为 地方道教史研究丛谈 。福建艺术研究院叶明生先生、云南省社科院宗教所萧霁虹教授、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赵芃教授、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韩松涛先生分别就福建、云南、山东、江西及浙江道教史研究发表讲话。各位与会学者和嘉宾进行了交流和畅谈,各自发表了对本次会议的感想和意见。最后,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作大会学术总结,简单梳理了两天以来各位学者嘉宾发表并演讲的论文,并对道教文化研究前途寄予期望。总结结束后,主持人宣布会议闭幕,本次 温州暨浙江区域道教学术研讨会 至此圆满成功。 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韩 骁(研究生)
道教之音浙江訊 由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溫州大學哲學文化研究所主辦,溫州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協辦的 溫州暨浙江區域道教學術研討會 於2013年8月10日至12日在浙江杭州召開淡泊,是一種智慧(圖文)。會議由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主持,邀請瞭來自浙江大學、溫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藝術研究院、齊魯工業大學、四川大學、南京圖書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香港儒釋道功德同修會、浙江省社科聯、浙江萬裡學院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四十名教授、學者及研究生,共同參與論文的發表與學術探討。 會議於8月11日上午舉行瞭開幕儀式。浙江大學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理事會主任、中國宗教學會副秘書長安倫先生做主持,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樓含松教授、溫州大學研究生部部長陳安金教授、浙江省社科聯巡視員連曉鳴先生、香港儒釋道功德同修會林先開先生等四位領導嘉賓分別作瞭講話。 浙江大學的樓含松教授首先致辭,歡迎各位學者和嘉賓來到杭州,並預祝會議順利召開。樓含松教授談到,這次會議由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與溫州大學聯合舉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近年來在道教研究領域成果豐碩,這些學術成就對於中國當代社會的思想價值建構具有重要意義。浙江作為道教的重要活動區域,其區域性的宗教和宗教歷史都非常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討。學術研究適應社會的需求,這是大學院校所應承擔的責任。同時希望各個院校和研究機構多方合作、深入交流,在地方文化研究和建設等方面都取得期望的成果。 來自溫州大學的陳安金教授在講話中重點介紹瞭溫州的區域狀況及宗教環境特點。溫州是一個獨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_0特的地區,歷史悠久、沿海便利卻資源匱乏。因此溫州人被迫穿越死亡!!!一篇讓您感動不止的文章走出瞭自己的闖蕩和發展之路,同時也形成瞭溫州社會獨特的文化水平差異和復雜的宗教環境,非常值得深入考察。建校80年歷史的溫州大學,所年來致力於教學和科研,在人文社會研究方面取得瞭很大的進步,在溫州區域宗教文化方面也做出瞭許多探索。此次會議希望仔細研讀和探討各位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進行進一步地交流和學習。 浙江省社科聯的連曉鳴先生談到瞭宗教和道教對當前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作用,並簡介瞭近年來社科院一些文化研究項目和文化研討會議的概況,以他自己多年科研工作的切身體會向學者成長中淡去的幾種情感嘉賓們傳達瞭宗教研究在社會中越來越受重視的現狀,並預祝會議以及今後的學術研究都能有所進展。 香港儒釋道功德同修會的林先開先生向大傢簡單介紹瞭同修會和香港道教信仰情況。香港道教宮觀和信眾都為數眾多,但深入研究者比較少。作為慈善宗教團體的同修會希望提升自己、適應時代,與學術界加強探討和交流,加深對道教的理解,以求為國傢和人民謀福祉。 開幕式結束後,第一場學術報告即在雲南省社科院宗教所所長蕭霽虹教授的主持下開始,以 溫州道教 為主題。第一位做報告的是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為大傢演講論文《溫州道教的歷史文化背景》。論文首先介紹瞭溫州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和道教生存現狀,揭示瞭溫州民間道教明顯的世俗化傾向,以及道教與社會方方面面的復雜關系。繼而,孔教授介紹瞭研究團隊的研究方式與成果 文獻資料與田野調查相結合,收獲瞭大量一手信息和珍貴的道教文書,為進一步研究做好瞭充分的準備,並從中分析得出許多很有價值的學術結論。 四川省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院李遠國先生發表論文《論夏宗禹的丹法思想》。本篇論文系統而全面地論述瞭著名內丹傢夏宗禹的 內煉丹法 三關三要 奇器藥物與火候 等內丹理論。李先生在演講時還重點論述瞭道教中的 雙修 之法,並在之後的互動交流環節講述瞭夏宗禹的思想作為張伯端的傳承,在後世如何繼承和發展。 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張澤洪教授發表論文《林靈真〈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研究》。論文介紹瞭林靈真與靈寶東華派的傳承、《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的編撰以及《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的時代特點。張教授在演講中還探討瞭林靈真與溫州區域道教的關系,為林靈真及其經書的研究拓展瞭新的結合點。 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院葉明生先生發表論文《梨園教:傀儡戲與閭山教相融合的宗教形態》。葉先生在論文中介紹瞭梨園教的概況、梨園教從傀儡戲衍生而來的歷史、閩浙梨園教的淵源流佈、閩浙梨園教的科儀特征及其相關問題等幾個方面,以戲劇和戲劇史的角度對道教中的神戲傳統做瞭一次考察和解析。 當天下午,第二場學術報告會在四川省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院李遠國先生和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林亦修教授的主持下繼續進行,主題為 地方道教史研究叢談 。南京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祁剛先生發表論文《浙南地方道教的職牒與度儀》,分析和介紹瞭浙江南部地區職牒文檢的流傳情況、註解情況和儀式形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中國宗教與哲學研究所的李玉用副教授發表論文《三教融合視域下的張伯端道教思想探究》,論述瞭生活在儒釋道三教融合的北宋時期的發揮民族宗教文化積極作用交流座談會在杭州舉行張伯端,經歷人生諸多坎坷之後尋找理想境界和解脫之法的歷程,以及其學術旨趣數度轉變的狀況,提出其思想是對時代思潮的有力回應,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瞭道教乃至中國哲學的發展。 天臺山道教文化研究會會長許尚樞先生發表論文《豐吃木薯和竹筍要小心富的涉道地名資源 試論浙江道教與地名的關系之一》,論文介紹瞭浙江地區豐富的洞天福地資源,指出道教傳說中的諸多神山之名都與浙江地方有關,而浙江的行政區劃、地名也有許多涉及道教信仰。 浙江萬裡學院教師王巧玲博士發表論文《劉基與道教、風水關系辨析》,詳細闡述瞭明代傳奇人物劉基與道教和風水的糾葛關系,還原劉基的真實思想流派和學術傾向,並解讀瞭百姓對傳奇人物的理解角度。 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生解少君、陸麗麗、韓驍等分別就《近現代衢州道教歷史變遷》《近代麗水道教歷史變遷》《近現代湖州道教及其與民間信仰的關系》《蕭山市近現代道教史》等主題文章發表演說,介紹瞭浙江部分地區的近現代道教歷史情況及現狀,並與在座嘉賓進行瞭交流和探討。 8月12日上午,第三場學術報告會以 溫州道教 為主題展開,由溫州大學研究生部部長陳安金教授、四川大學宗教研究所張澤洪教授主持。齊魯工業大學文法學院趙芃教授、研究生史國超發表論文《葛洪在溫州的行跡及其影響新探》,該篇論文考證瞭葛洪在溫州的道教活動及其對溫州道教的影響,將一代道教宗師與區域道教研究結合起來,形成瞭全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深度。 浙江大學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理事會主任安倫先生發表論文《溫州道教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研究》,分析瞭中國道教的簡史及生存現狀,指出道教乃是近現代中國社會官方承認的五大宗教中最弱勢和最頹勢者,然而道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應當獲得自身發展,並為現代社會提供精神文化支持,因此需要做出種種重大的努力和改進 這為中國道教現狀做出瞭準確的總結,並為道教未來的發展提供瞭很有價值的參考和激勵。 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王鵬飛發表論文《論溫州民間宗教文化與 溫州模式 的關系 對 溫州模式 的民俗學與宗教社會學研究的批判》和《溫州陳靖姑信仰文本〈靈經大傳〉的故事寓意及其倫理矛盾 與希臘悲劇〈安提戈涅〉等比較》,分別以宗教社會學和比較文學的角度,對溫州民間宗教文化和道教文本進行瞭考察和對比,具有相當的創新意義。 浙江蒼南縣民間文藝傢協會副研究館員林子周先生、浙江蒼南縣靈溪文化站副研究館員陳劍秋先生共同發表論文《林倪與蒼南道教文化現象的關系初探》,闡述瞭歷史上吳越節度使林倪在浙江蒼南的活動,其深深影響瞭蒼南的道教傳統和武術盛行。論文指出,林倪對蒼南宗教文化的影響十分值得深入研究,並與當代宗教文化的建設以及和諧傢園的構築相結合,復興和豐富蒼南地區的道教文化。 福建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博士後黃麗娜女士發表論文《論平洋木偶戲〈南遊傳〉的宗教價值》。論文首先介紹瞭閭山教教主許遜的相關信仰與閭山教教義,之後論述瞭道教醮儀的舞臺呈現與宗教內涵之間的關系。作為將民間傳統戲劇和宗教相結合的典型范例,針對道教木偶戲的研究具有創新意義。 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韓松濤先生發表論文《兩漢六朝時期的溫州道教》,論文以史學的視角分別簡述瞭兩漢三國時期溫州道教的起源與傳說、兩晉南北朝溫州道教人物與傳說,以及孫恩、陶弘景等歷史人物的活動與溫州地區的關聯,最後介紹瞭溫州的各個洞天福地,系統地梳理瞭兩漢六朝時期溫州道教的起源與發展脈絡。 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生李東發表論文《王九靈的〈周易參同契〉思想研究》。本篇論文首先介紹瞭明末時期著名道士王九靈的生平,然後對王九靈所註解的參同契版本進行瞭考察,從體用一源的本體論、虛心練己的功夫論、寂感如一的境界論三個方面探討他的《周易參同契》的思想。 12日下午,以 中國道教 為主題的最後一場學術報告會在齊魯工業大學文法學院趙芃教授的主持下進行。雲南省社科院宗教所所長蕭霽虹教授首先發表論文《長春派與〈玉陽施食〉科儀研究》,論文針對明代高道劉淵然在雲南創立的道教長春派展開研究,通過對於劉淵然和長春派有關的碑刻資料的研讀,以及對搜訪到的長春派可以文獻的研究,結合歷史文獻、檔案資料和田野訪談材料,梳理瞭道教長春派的歷史脈絡,探討其科儀傳承。 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黃建興博士發表論文《民間法師儀式傳統的教派形態探討》。論文指出,民間法師儀式在歷史上與佛道和其他宗教傳統就有互動,使得宗教形態變得復雜而多彩。各地法師和法壇往往難以區別教派屬性,但大致可以確定主要與其他三種科儀交叉:道教正一派科儀、道教靈寶派喪葬科儀和佛教功德科儀。本篇論文就由道教教派出發,論述法師的教派源頭傳說及其教派形態。 香港儒釋道功德同修會集體發表瞭文章《一群篤信赤松黃大仙祖師的弟子對現在道的感觀:道脈來自浙江金華山》。文章回顧瞭黃大仙信仰的歷史和現實到底吃什麼才健康?_0,表達瞭信仰者們對這一宗教文化的催眠中看到的愛情真相:累世冤仇或是善緣的福報使命感,並闡述瞭道教與社會關系的建立、與其他宗教的關系等,對道教在香港的發展以及價值信仰在中國社會的復興寄語瞭殷切的期望。 三場學術報告會結束後,與會嘉賓在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林亦修教授的主持下進行瞭閉幕式學術沙龍,主題為 地方道教史研究叢談 。福建藝術研究院葉明生先生、雲南省社科院宗教所蕭霽虹教授、齊魯工業大學文法學院趙芃教授、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韓松濤先生分別就福建、雲南、山東、江西及浙江道教史研究發表講話。各位與會學者和嘉賓進行瞭交流和暢談,各自發表瞭對本次會議的感想和意見。最後,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孔令宏教授作大會學術總結,簡單梳理瞭兩天以來各位學者嘉賓發表並演講的論文,並對道教文化研究前途寄予期望。總結結束後,主持人宣佈會議閉幕,本次 溫州暨浙江區域道教學術研討會 至此圓滿成功。 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 韓 驍(研究生)
相关的主题文章:
http://www.zhaifujidi.com/home.php?mod=space&uid=2606&do=blog&quickforward=1&id=61657
http://www.boyou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101801&extra=page=1
http://www.w911.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98605
http://www.80china.com/space.php?uid=430203&do=blog&id=1199650
http://blog.otcase.com/space.php?uid=128361&do=blog&id=421881
http://bbs.189joy.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42779
http://en.shakehandsromaniabulgaria.eu/e107_plugins/forum/forum_viewtopic.php?200894.last
http://fatlo.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270
http://home.crazyenglish.org/space.php?uid=458087&do=blog&id=1575608
http://glcsw.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498
http://www.88822.com/#03666/read.php?tid=980
http://fatlo.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269
http://bbs.rencunol.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07542
http://bbs.189joy.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842765
http://www.abouthing.com/thread-88466-1-1.html
http://blog.otcase.com/space.php?uid=128395&do=blog&id=421824
http://bbs.koogame.com/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0980
http://bbs.koogame.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0979
http://zhongyi.learn777.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66728
http://www.acmecomics.com/forum/profile.php?id=302466 |
|